對古玉,玩玉之人有“三忌”、“四畏”,劉大同在《古玉辨》中說,“三忌”:“忌油”、“忌腥”、“忌污穢”;“四畏”:“畏冰”、“畏火”、“畏姜水”、“畏驚氣”?!叭伞?“四畏”雖是心得,里面卻有一定的科學道理,望收藏古玉的朋友以做參考。 忌油 忌油是指古玉應避免接觸油膩、油脂,這些物質可封堵玉質的微隙孔隙,使玉質中灰土無法排出,玉器自然不會瑩潤,也不會透出所謂的“清光”,古人認為玉石中有排泄雜志的管道,稱之“土門”,所謂“土門”即是指玉石中所具有的微隙孔隙。玉器因在地下長期受水浸土蝕,微細孔隙中自然滲入土質或雜質。養(yǎng)護的目的便是盡量使其雜質“吐”出,便可使古玉還原。 一但沾了油膩,解決的辦法有二,一是用滾水煮一會兒,便可退油,二是將玉件放入干面粉中,吸除油脂。從而不使“土門”閉塞,而漸漸現(xiàn)出寶光。 日常佩戴中,古玉每天都接觸人體,同樣沾有人體分泌的油脂等。有二種辦法可解決此問題,一謂之“溫吐”,二謂之“干吐”。所謂“溫吐”,即是在睡前將玉器置入溫水中浸泡,早晨再取出擦干佩戴。所謂“干吐”就是前面剛提過的將玉器放入干面粉中,吸出其油膩。從而使玉質“土門”不封閉,在人體恒溫及摩接作用下,慢慢復原。一般每隔四五個月,進行一次處理即可。 其實所謂忌油根本目的就是保持玉質的微隙孔隙的基本清潔。 忌腥 玉器與腥物接觸,不但使玉器含有腥味,也會傷至玉質。人們發(fā)現(xiàn),在海濱出土的玉器,往往沒有一件是完美的。古人認為,這便是由于腥氣或腥液中所含的化學成分進入玉器內和玉石內部的化學成分產生一定的化學反應,使玉質受損,所以古玉要避免與腥物相觸。 忌污穢 其一,污穢會使“土門”閉塞,而使玉質中的灰土不能退出,其二,可能使玉質與污穢物產生化學反應,使玉質受損。所以忌污穢是忌油和忌腥的綜合。因此玩玉之時,事先要洗凈雙手。 畏冰 玩玉之人認為,如果古玉時常近冰或被凍,則色沁就不活,沒有潤感,謂之“死色”。有人以為將古玉放在冰箱中冷凍,會使其“通透”和“質堅”,實在是錯誤。正相反玉質可能會產生裂紋而不可挽救。更何況色沁不但不會“活”,反而可能無論怎樣“盤”也就救不“活”了。糾其原因是破壞了玉質(色沁)中吸附水的存在。另外低溫也會使破壞玉石礦物之間的結構。 畏火 古玉如果??拷鸹驘嵩?,則可能使“色漿”盡褪,所謂色漿主要是指玉質表面光澤和透明度。古玉近火受熱,尤其是高溫,可導致裂紋的產生,亦可傷及玉質,從而失去光澤,降低透明度。不要說古玉,即便新玉,也是一樣。此外也因為玉器多有“過蠟”,因而高溫易使蠟熔化,而便表面光澤降低。這也是為什么我們常見珠寶店的玉器柜臺中放著一杯水的原因。由于柜中的射燈溫度和濕度,從而減少射燈對玉器的影響。其科學原因基本是高溫可能使組成玉的透閃石——陽起石產生物力變化,破壞玉石結構。 畏姜水 有些人本以為“姜水”乃除腥臭之物,正可除去出土古玉的土腥氣或腐臭氣。誰知卻傷及玉質。古玉與姜水接觸,往往會使已有的沁色暗淡無光。如果浸的太久,還會使玉器渾身起麻點。以后即便不斷“盤玩”,也難以補救。 畏驚氣(怕跌) 是指當佩戴者受驚或不慎,將玉器跌落在地或碰撞于硬物之上,重者“粉身碎骨”,輕則產生裂紋,即使看不見裂紋,也不意味著其完好無損。因為重撞之下,內部結構總會受影響,即便是肉眼看不見的微細裂紋,也是玉器的隱患。因此玩玉者講究平心靜氣,借驚借燥,這也是修身養(yǎng)性的內容。 由上述可見,古玉的佩戴、把玩和養(yǎng)護,都是不可馬虎的。同樣“三忌”、“四畏”也是玩新玉的玩家要遵循的準則。--古玉器的“三忌”“四畏” (責任編輯:老山玉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