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日本學者松田壽男1937年發(fā)表《吐谷渾遣使考》 [1]以來,吐谷渾在中西交通史上的特殊地位受到中外學者長期的注意,已經(jīng)累積了相當多的成果。吐谷渾之路,或曰青海路 [2],或曰河南道 [3],或曰古羌中道 [4],在南北朝時期曾經(jīng)成為絲綢之路主干路段之一,而吐谷渾民族所起的特殊歷史作用,也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吐谷渾之路曾經(jīng)承擔的政治、外交乃至文化交流方面的歷史任務,前輩學者已經(jīng)有了很好的研究。至于它在經(jīng)濟貿易方面的功能,也因考古工作的進展得到了研究者的揭示 [5]。本文寫作的動機,是希望在既往研究的基礎上,對吐谷渾之路作為絲綢之路重要路段的貿易功能,進行一點比較具體的研究。我的問題是,來往于吐谷渾之路的各種商隊,都攜帶和販售著什么樣的商品呢?從東向西,大宗商品可能仍然是傳統(tǒng)的絲絹等紡織品。 《周書·異域·吐谷渾傳》記載西魏廢帝二年(公元553年),西魏軍隊襲擊了由吐谷渾軍隊護送的、自北齊西歸的一支商隊:是歲,夸呂又通使于齊氏。涼州刺史史寧覘知其還,率輕騎襲之于州西赤泉,獲其仆射乞伏觸板、將軍翟潘密、商胡二百四十人,駝騾六百頭,雜彩絲絹以萬計。這支有一定規(guī)模的商隊的主要物資,既是"雜彩絲絹",說明此時的中西貿易中,西方對東方(華北地區(qū))物資的興趣還是集中在絲絹等紡織品上。當然,還會有許多其它商品,與絲絹一起源源輸向西方。那么,商胡東來時,又主要攜帶什么商品呢?從商業(yè)原則出發(fā),這些商胡在東來的過程中,必定會一路上從事貿易活動,把一地物資攜往另一地販售,如此積聚利潤,并充行資。 這種活動可能是一站一站進行的。江左的南朝對吐谷渾物資的興趣,從史書中有限的記載看,似乎主要集中在馬匹上。吐谷渾產善馬(所謂蜀馬),是南朝良種軍馬的主要來源,學者論之詳矣。我這里要討論的,是經(jīng)由吐谷渾之地,絲路貿易中由西域向南朝(甚至包括北朝)輸入的另一項大宗商品--和田玉。玉在中國文化中向來重要,可是《禹貢》九州的范圍之內,卻甚少產玉之地,至于高等級的軟玉,自古就必須仰賴西域的于闐等地。 早在張騫鑿空西域之前,中原與西方的貿易之路上,和田玉就是重要商品[8]。漢武帝之后,和田玉的輸入數(shù)量遠遠超過先秦,漢代玉器中使用大量的羊脂玉便是證明[9]。當然,各個時期的貿易路線和行使貿易職能的民族是會有變化的[10]。南北朝時期,當吐谷渾承擔起絲路東部樞紐責任的時候[11],經(jīng)由吐谷渾地區(qū),和田玉仍然向東輸送;處在戰(zhàn)亂分裂中的廣大東部地區(qū),尤其是江左的南朝,依然能夠獲得和田等地的美玉。有關的史料是如此稀少,以致我們有時只好向一些傳統(tǒng)史料學并不信任的文獻求助。目的只是為了說明這一時期和田玉貿易與吐谷渾的關系,非敢逾越規(guī)矩、輕涉說部,博雅君子,幸留意焉。--吐谷渾與和田玉(一) (責任編輯:老山玉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