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玉分布在特定的地域,形成的礦床特殊,據(jù)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1999年制定的和田玉標準(DB65—035—1999),和田玉是指:產(chǎn)于新疆境內(nèi), 昆侖山至阿爾金山一帶的成因特殊的以透閃石為主的玉石。具體分布在塔里木板塊公格爾中央隆起帶、桑株塔格中央隆起帶、柳什塔格中央隆起帶、阿爾金斷隆帶。和田玉礦床一般位于海拔3300米至4600米,分布有“兩頭一中間”之說,即西頭以莎車、葉城為代表,東頭以且末、若羌為代表,中間以和田、于田為代表,中間最為有名,成因類型為接觸交代型。 和田玉基本地質(zhì)表現(xiàn)特征: 1.和田玉幾乎全部由細晶和微隱晶質(zhì)、隱晶質(zhì)結(jié)構(gòu)的透閃石組成(優(yōu)質(zhì)和田玉透閃石晶體在0.01毫米以下),一般占96%—99%,雜質(zhì)主要有:磁鐵礦、磷灰石、黃鐵礦、透輝石、鎂橄欖石、粗晶狀透閃石、白云石、石墨,其中隱晶質(zhì)結(jié)構(gòu)質(zhì)地,含雜質(zhì)極少者尤佳。 2.和田玉形成于2.5億年前的華力西期,特別是華力西中晚期,圍巖主要為中元古界長城系(距今17億—14億年)和薊縣系(距今14—10億年)中的鎂質(zhì)大理巖。一般來說,圍巖越純越白,容易形成白玉并且質(zhì)量也越好;圍巖中含鐵多容易成青玉;含炭多產(chǎn)生墨玉;圍巖含錳、鈦多色灰暗;含鎳、鉻色翠綠。 3. 對和田玉形成有利的侵入巖是花崗巖、閃長巖的過渡巖類,一般來說,花崗巖、花崗閃長巖、石英閃長巖易形成白玉和青白玉,閃長巖易形成青玉??拷鼛r體和田玉顏色越深,遠離巖體顏色越淺。 4. 和田玉多在斷裂構(gòu)造帶上或附近,特別是在構(gòu)造帶的上部。 5.和田玉形成時的溫度為300℃—450℃,壓力為0.2—1千巴。 各區(qū)段和田玉特征及資源量概況: 1.西部:從塔什庫爾干縣大同玉礦經(jīng)密爾岱到葉城縣西河休,礦化帶斷續(xù)出露長約70公里。單個和田玉礦床礦化帶一般寬3—5米,礦脈厚0.1—0.6米,礦化帶最長約100多米,單礦脈長1.4—1.8米。玉石以青玉、青白玉為主,少量白玉。葉城縣西河休,主要以糖青白為主,玉石工藝性較好。按東西向每隔2公里就有一個和田玉礦點推算,在70公里長度范圍內(nèi)有35個和田玉礦點,每個和田玉礦點平均按1000噸計算,則該區(qū)和田玉資源約為3.5萬噸。 2.中部和田地區(qū):從皮山縣的賽圖拉至于田縣的葉黑浪溝,和田玉山料礦化帶斷續(xù)出露長約450公里,和田玉山料主要分布在于田縣、和田縣,皮山縣和策勒縣也有分布。如于田縣的阿拉瑪斯、賽底庫拉木、哈尼拉克、其汗可、葉黑浪溝等,和田縣普什至黑山一帶、奧米峽等地。和田玉礦脈一般長10—50米,厚0.3—0.8米,玉石主要以白玉和青白玉為主;皮山縣主要分布在新藏公路219國道以北賽圖拉至康西瓦一帶,礦化帶帶長20—200米,寬0.3—1.5米,多為青玉和青白玉,結(jié)構(gòu)較粗大;策勒縣也有分布,主要在烏魯克薩依大隊以東的阿克白乃克山,以青白玉為主,質(zhì)量總體較差。仔料主要分布在洛浦縣、和田縣的玉龍喀什河及其古老河床階地上,有羊脂白玉產(chǎn)出;墨玉縣也有分布,主要在喀拉喀什河出山口普基至禿斯阿克其的階地上;山流水主要分布在玉龍喀什河上游汗也依拉克及木孜塔格冰山以北的河道中或冰積物中;戈壁玉主要分布在策勒縣。 和田地區(qū)山料資源量估算情況,按東西向每隔2公里就有一個和田玉礦點推算,在450公里長度范圍內(nèi)有225個和田玉礦點,每個和田玉礦點平均按500噸計算,則該區(qū)和田玉資源量約為11.25萬噸。 子料資源量按每立方米砂礫石含和田玉20克計算,在長度50公里,寬度約3公里的玉龍喀什河主要出玉地段,開采深度平均5米,估算約15萬噸,減去已開采量13萬噸,估計還有2萬噸。戈壁玉按策勒縣主要出產(chǎn)地長30公里,寬30公里即900平方公里計算,含量也按每立方米含和田玉20克計算,采深按3米計算,估算有5.4萬噸。山流水的和田玉資源量沒有任何相關(guān)調(diào)查,資源量暫不估算。 3.東部且末縣至若羌縣:和田玉礦化帶斷續(xù)出露長220千米,估計和田玉礦點110個,每個礦點和田玉資源量按500噸計算,則該區(qū)資源量約為5.5萬噸。且末縣主要分布在哈達里克河、塔特里克蘇、塔什賽音等地,若羌縣主要分布于庫如克薩依至里山一帶。礦床礦脈一般長10米—40米,礦脈厚0.1—2.6米,且末縣多以青白玉及糖玉為主,若羌縣外山以糖包白為代表,里山以黃玉為代表。--和田玉的資源概況 (責任編輯:老山玉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