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當代玉文化的獨特性,學會用文化的視角面對收藏,這是當代玉器收藏者無可回避的問題。藏玉藏的是什么?收藏實際上追求的是一種文化境界,這是核心內(nèi)容,玉文化的追求意義也在于此。
在我國歷史上,玉文化源遠流長,堪稱中華文化當中延續(xù)傳承時間最長并貫穿整個文明史的標志性文化。時至今日,在傳承的同時,玉文化內(nèi)涵因時代不同而產(chǎn)生了很大變化。這種變化如何影響收藏?作為一個收藏者在新的文化背景下如何自我定位?這樣的問題無論對于整個玉器收藏界,還是個體玉器收藏者,都至關重要。 流動的玉文化 現(xiàn)在愿意講玉文化的人越來越多了,凡是舉辦各種與玉有關的活動,無論展覽還是售賣,都一定會打出弘揚玉文化的旗號,那么,在當代社會生活背景下的玉文化是什么呢?你要弘揚,又弘揚什么呢? 實際上,在歷史長河中,玉文化不是一個空洞的概念,也不是一種靜止凝固、永遠不變的定義?;仡^看看我們的歷史,仔細研究一下古代玉器所留下的時代痕跡就會發(fā)現(xiàn),玉文化是一個動態(tài)的變化的過程,不同的時代,其意義并不一樣,這就注定當代玉文化一定有著屬于當代的特點。 舉例來說,春秋戰(zhàn)國的玉文化就是“禮”的文化,它一方面保持溝通人與自然的特征,另一方面又借助于玉的物理屬性傳遞思想道德,像“君子比德于玉”,就是將道德規(guī)范附著于玉上,借助玉的物理特性來建立思想體系,規(guī)范、指導社會與人。 到了秦漢,“禮”的概念趨于消失,玉的權力象征、政權的標識意義被凸顯,財富的概念逐漸增強,然后玉的文化軌跡就朝著身份與財富的象征方向發(fā)展下去。 到了明清,玉的宗教意義已消失,玉成了權力的標識——皇家控制著玉的開采權,大玉的使用為皇家專屬……此時的玉是權貴的身份象征,也是財富價值的體現(xiàn),但同時也是藝術的載體,有著鮮明的藝術品特征。 而到了當代,玉不再代表權力,不再代表神權,不再代表“禮”,甚至不再代表財富……那么當代的玉到底是什么? 實際上,當玉不再是皇家的專屬而進入到市場經(jīng)濟環(huán)境之后,它首先具備的是商品的屬性——玉在當代首先是一種商品。其次,玉這種商品又不同于一般商品,它具有自身的核心特征,與各種社會需求密切相關,既具備物質層面的意義,也具備精神層面的意義——今天的玉所擁有的是藝術品的特征??梢哉f,玉的藝術品特征才是當代玉文化的落腳點。 我們看到,玉文化的興起正是在我國經(jīng)濟實力逐漸增強,人們在滿足物質層面需求進入到精神層面之后才出現(xiàn)的。玉石消費逐步放大,受眾劇增,價格上升,這種現(xiàn)象集合起來成為了“文化熱點”,而這個“文化熱點”,是依存于藝術的影響力,是依附于玉本身的哲理,是關于藝術的審美,這是當代意義的。當你去用藝術品的觀念看待玉的收藏,思路與價值判斷自然也就清晰了。 玉的收藏“瘋狂”嗎 我聽到一種說法,這種說法認為,現(xiàn)在我們所看到的對玉的追捧根本稱不上“瘋狂”,至少與歷史相比不是最“瘋狂”的。 首先,古人對于玉的癡迷狀態(tài),用之溝通天地,溝通人與自然,當代人是沒有這種狀態(tài)的;其次,我們最耳熟能詳?shù)睦泳褪乔貒?5座城池換和氏璧的事情——一塊玉可以等于十五座城池,那才叫真正的“瘋狂”。同樣,我們看清代是怎樣使用玉材的:當時一些大玉都是將其從新疆的昆侖山上采集下來,然后一路歷盡艱辛運回京城,再加上名匠雕琢……就為了一塊玉,其所耗人力、物力與金銀為今天所不可想象,“瘋狂”程度令人咋舌。反過來看今天,我們之所以對玉的市場有“瘋狂”的感覺還是我們的起點太低,“瘋狂”是與30年前對于玉文化、玉的價值漠視相形對照所產(chǎn)生的。 這種說法很有意思,而我們所要探討的問題是,什么原因使得玉在當代忽然有著這樣強勁的發(fā)展勢頭? 本質上講,當代軟玉收藏之所以會呈現(xiàn)爆發(fā)的態(tài)勢,其實正是文化的原因,是文化回歸使然。作為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每一個中國人都在感受著傳統(tǒng)文化,包括玉文化有意無意的熏陶。我們語言中所留下的關于玉的贊美、玉的成語不勝枚舉,“寧為玉碎,不為瓦全”講的是情操,“金玉滿堂”講的是財富,“顏如玉”講的是審美……玉是充滿東方文化特征的材質,隨著中國經(jīng)濟的崛起,東方文化越來越強勢。中國人對于玉有著先天的親近與向往,在時機成熟時就表達了出來。因此,“瘋狂”所表現(xiàn)出的對于古老文化傳統(tǒng)的向往、研究、學習是積極的、有益的。 但另一方面講,目前在文化熱潮涌動的同時也暴露出了問題,這就是由于玉的商品屬性膨脹帶來了種種短期行為與急近功利的投機。對于資源,我們看到了竭澤而漁,“瘋狂”以這樣的方式--玉器收藏追求的是文化境界 (責任編輯:老山玉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