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玉石生意,興衰沉浮,大起大落。有時一夜暴富,轉(zhuǎn)眼傾家蕩產(chǎn),極不穩(wěn)定。玉石的毛料叫璞玉,一眼看去,都是些大小不一的石頭,仔細(xì)觀察,有的可找出一點露在外面的綠色。有時看好一塊,花大價錢買了下來,剖開一看,僅在表面有點綠。有時花錢很少,買了一塊不起眼的,剖開一看,卻是上等好料。騰沖流傳至今的“綺羅玉”、“段家玉”的故事,就富于十足的傳奇色彩。
清嘉慶年間,綺羅鄉(xiāng)玉商尹文達,其祖上從玉石場馱回一塊毛料,通身深黑,其貌不揚,許多行家看后都認(rèn)為是塊最差的料,祖上便將它當(dāng)塊石頭鑲在馬廄里,天長日久,這“石頭”被馬蹄蹬踏掉部分外皮。一天,尹出行來牽馬時,恰好從瓦縫中射進的陽光照在石料上,反射出幾點美麗的綠光。于是,他便將石塊抱去解磨,才發(fā)現(xiàn)這是一塊上等的翡翠料。他用此料,制作了一只宮燈,于賽會之夜掛在水映寺中,整個寺院都被宮燈映綠了,觀者無不稱奇,轟動一時。尹攜燈到昆明獻給云南巡撫,巡撫給了他一個“土千總”的官職。后來他又把做燈剩下來的碎片,加工成上百副耳片,帶在耳上,能把耳根映綠,這就是被稱之為“崎羅玉”的翡翠。 民國年間,綺羅鄉(xiāng)段家巷有個玉商段盛才,從玉石場買回一塊3OO多斤的大玉石毛料,其外表是白元砂,許多行家看后都直搖頭,沒有人肯出價。他泄了氣,便把這塊石料隨意丟在院子門口,來客在那兒拴馬,時間長了,被馬蹄蹬掉一塊皮,顯出晶瑩的小綠點,引起了段盛才的注意,于是拿去解磨,競是水色出眾的上等翠玉,做成手鐲,仔細(xì)看去,就象在清澈透明的水中,綠色的小草在隨波輕輕飄動,從此“段家玉”名揚中外。 翡翠玉石的外皮,一般呈上黃色、紅褐色、以至黑色,并有風(fēng)化殘存形成的顏色和不同的花紋,毛料質(zhì)地怎樣,是無法直接看出的。因此,要根據(jù)、外皮的顏色、厚薄、精細(xì)、花紋的形態(tài),推測毛料內(nèi)部翡翠的顏色和地子,這就成了一門特殊的學(xué)問——相玉學(xué)。翡翠的質(zhì)地俗稱“地子”或“水頭”。質(zhì)量最佳的地子稱“玻璃地”。一般有“三分水”(大約 6mm),就是上上等的高翠,但這要有經(jīng)驗的人才能看出,可靠性也只能有幾成把握。 --綺羅玉和段家玉 (責(zé)任編輯:老山玉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