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在密山發(fā)現(xiàn)的重達1.8噸的玉石
比著名的絲綢之路還早的古玉石之路,是4000年前玉向東方輸入的重要通道。從新疆出發(fā),一路向西走向中亞,一路向東深入中原,融合在先民的生活當中。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在距今大約7000年之前,中原已經(jīng)探明豐富的玉石資源,其中最早的是中華人文始祖活動過的新密。古代地理著作《山海經(jīng)》記載:“黃帝密山探玉。”在祭奠軒轅黃帝的日子臨近時,蟄伏在新密山間的文化氣息,開始跟始祖山遙相呼應。
黃帝探玉處:新密助泉寺
全國文化研究學者到了新密,發(fā)現(xiàn)這個跟軒轅故里臨近的地方,原來是文明文化積淀的源頭。
除了祝融之墟、溱洧交流、黃帝宮等黃帝文化遺跡外,黃帝曾經(jīng)探訪過的密山玉石,也隱藏在重巒疊嶂當中。而密玉資源集中的所在,恰好位于新密、滎陽、鞏義、登封四市交界處,行政歸屬上是新密市牛店鎮(zhèn)助泉寺村。這個古樸的村落西臨嵩山和五指嶺,北接浮戲山和尖山,距離鄭州市區(qū)僅為40公里。只是很少有人特意去尋找,這個豐富的玉石礦區(qū)曾經(jīng)的輝煌。
揭開一個蒼茫的世界,很容易感受文化淵源的維系和它至今綿延不絕地輸送著的營養(yǎng)。
助泉寺最早歸屬洛陽管轄,而后歸屬開封,若干年前劃歸鄭州,最早叫米村公社,今天屬于牛店鎮(zhèn)所轄。據(jù)《山海經(jīng)》記載,明末清初已經(jīng)有玉礦開采。當時開采的密玉僅制作成一些簡單的煙斗、鼻煙壺等手工藝品。
據(jù)河南國土資源局的專家符光宏說,新密的玉石是在18億年前中岳造山運動中,濱海區(qū)的沉積巖變成的含有綠簾石和綠泥石的變質石英巖。玉石質地非常好,從硬度上來說,比金剛石軟,但比南陽的獨山玉硬,不易碎而且便于保存。
1958年,一個叫“綠翠”的采礦廠開始在這個重要的玉礦資源地創(chuàng)立,經(jīng)歷反復的停產(chǎn)和轉產(chǎn)之后,這個礦創(chuàng)造了密玉的紅火,1972年到1985年,每年玉材產(chǎn)量都超過200噸。這個地方也盛產(chǎn)大玉,資料表明,上世紀60年代,密玉礦采得一塊約3噸重的“玉王”,上海玉雕廠的6位雕刻藝術家花了半年時間,雕刻出了讓外賓震驚的藝術珍品,名字叫《中國健兒攀登珠穆朗瑪峰》。不過上世紀70年代,隨著新密對耐火材料和煤炭產(chǎn)業(yè)的傾斜、現(xiàn)有密玉礦藏的枯竭,密玉迎來了長時間的落寞。今天去到那里,已經(jīng)看不到那種紅火的場面了。漫山遍野點綴的礦產(chǎn)和人文遺跡,給原本蒼翠的山體留下了斑駁的印記。
800米地下還在開采的玉礦
助泉寺今天還有少數(shù)玉礦在開采。進洞要穿過一條長長的礦道,工人上下班時,洞口通常用鐵柵欄堵著,運送玉石的車,不時順著鋪設的鐵軌轟隆隆地來去。軌道兩旁堆放著大塊的玉石,充盈著翡翠色的光澤。當?shù)厝苏f,這種玉石越綠越好。
玉礦有好幾口井,最深處距離山頂大約800米。要想下到玉礦井下,必須走一兩百米,到達第一處豎井,坐升降機下去。升降機一次可以載4~6人,一個女的在操作纜車電鈕。升降機是用手腕粗的鋼纜牽引的,運行的時候嘎吱作響。開電鈕的人夏天也穿著厚厚的棉襖,即使這樣也不行,冷氣逼人,像是在開足冷氣的房子里。
通過第一道升降機下到礦井,再走過很長的巷道,到達另外一個豎井,沿路走過去,兩邊潮濕的沙土地上,到處堆放著新開采的玉石。礦道里也是四通八達,像迷宮一樣。走近采掘面,四壁晶瑩剔透,青光閃耀,仿佛身處水晶宮中。五六個忙碌的工人把大塊的玉石裝車送到升降機上,然后沖上面高喊一聲,升降機就載著玉石車緩慢上升。采玉石的工人日常都穿著厚厚的工作服。日復一日,玉石礦井里倒沒有瓦斯之憂,但每個采玉的工人都落下了風濕的毛病。
參觀玉礦的人第一次下去,碎玉石是可以隨便拿的。對開礦的人來說,那些都是玉石的碎片而已。所以從洞口到路邊,總是傾倒著大堆的碎玉石,原來在半山腰開的洞口,前面早已被這些玉石的碎片墊平了,成了一個數(shù)百平方米的空地。傾倒下來的碎石呈扇形,撲在深達百米的山谷中,像是一條人工修建的大壩,如果有水,恐怕就是空闊壯觀的瀑布景觀了。在晴天,它們看上去都是樸實無華,只有下過一場雨,那些令人欣喜的場景就出現(xiàn)了——路上、空地上原來蒙塵的玉石裸露出來,到處是翡翠一樣的扎眼。
密玉的翡翠色跟流傳在這里的一個動人的愛情故事有關。據(jù)說山里曾經(jīng)居住著一個老石匠,他的女兒綠翠和他的徒弟玉郎相愛,就在倆人正要舉行婚禮時,綠翠被替皇上選美的人強行搶走,石匠和玉郎都被打死。綠翠聽從好心的國公勸告,假意應允親事并回鄉(xiāng)祭奠親人。綠翠正在玉郎墳前大哭時,突然狂風
(責任編輯:老山玉器) |